寧德,出現疫情了。
當寧德升級疫情管控的消息傳來,那占據國內市場份額半壁江山的寧德時代,牽動起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心。
另有推波助瀾的是,一張帶有“寧德市工信局緊急通知”字樣的截圖,在網絡流傳。其句讀之間的“急迫”,就差直接言明“前方寧德,禁止出入”。
雖然傳言的真實性難以考證,但萬一該傳言為真,限制原材料供應的寧德時代,還能正常運轉工作嗎?
于是,就寧德疫情的影響,汽車公社向寧德時代進行了詢問,其官方人員這樣說道:近期寧德出現個別疫情,政府臨時升級了防疫管控措施。公司高度重視,并第一時間與相關政府部門加強溝通、協同防疫。當前,為最大限度保障市場供應,公司嚴格采取網格化管理措施,確保寧德基地有序開展生產。
好消息是,寧德時代的寧德基地并沒有停產,而且已經有所準備,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市場供應。然而屋漏偏逢連陰雨,伴隨著新一輪疫情的洶涌而至,關于動力電池需求端的問題,卻是被再次暴露了出來。
4月9日,蔚來汽車在其官方app上表示,自3月份以來,因為疫情原因,公司位于吉林、上海、江蘇等多地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停產,目前尚未恢復。受此影響,蔚來整車生產已經暫停。
對的,頭部新勢力的蔚來停產了,李斌更是直言道:一輛車缺一個零件都沒法兒生產!
后院起火,充滿了無奈。剛剛經歷“妖鎳”事件的電池廠商們,還未來得及緩口氣,產業鏈的出口就面臨著被關閉的風險。
換句話說,疫情之下,蔚來怎么可能只是個例,當車企們不再向電池廠商要訂單,亦或是車企本身都在停產,Q2季度多出來的電池成本,又會是誰去消化呢?
橫看企業事,瑞普“改名”擬IPO
就目前的市場形勢而言,很難不產生一些悲觀情緒。但如果反過來去看3月份動力電池的裝機量,其實要比2月份的數據好看不少。
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,2022年3月,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21.4GWh,同比上升138.0%,環比上升56.6%,盡顯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蓬勃發展。
按照技術路線區分,3月份的三元電池共計裝車8.2GWh,占總裝車量38.3%,同比上升61.2%,環比上升40.5%;磷酸鐵鋰電池則共計裝車13.2GWh,占總裝車量61.6%,同比上升238.8%,環比上升69.4%。
數據不會說謊,六四分的局面,讓磷酸鐵鋰出盡了風頭。而且這背后,也可以看成是動力電池企業之間技術路線博弈的結果。
寧德時代兩種技術路線通吃,牢牢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;比亞迪憑借刀片電池,在磷酸鐵鋰電池的賽道與寧德時代打了個不相上下,位居第二。
中創新航、LG新能源、蜂巢能源等電池廠商,在三元電池方面存在優勢;國軒高科、億緯鋰能等動力電池企業,則是在磷酸鐵鋰電池的賽道中占據了不少的份額。
然而,除了這前幾名耳熟能詳的“扛把子”之外,這里想要重點提及的卻是排在第十,剛剛進行完股份改革,且又改了名字的瑞普能源。
瑞普能源成立于2017年,是一家較為“年輕”的動力電池供應商。其主要產品包括VDA和MEB標準尺寸的方形鋁殼三元鋰、磷酸鐵鋰電池。而且值得一提的是,瑞普能源的背景實力十分雄厚。
企查查顯示,“妖鎳”事件主角的青山控股,正通過直接、間接的方式,持有著瑞普能源近90%的股份。作為青山控股的掌舵人,“鎳王”項光達,更是在瑞普能源中保有53%的股份。
4月7日,瑞浦能源發生了工商變更,公司更名為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。有意思的是,瑞普能源與蘭鈞新能源均是青山旗下的子公司,蘭均新能源的電池產品主攻三元高鎳無鈷方向,可以與瑞浦能源形成很好的互補效用。
完成股份變革、改名后的瑞普蘭均,其實力無疑是在增強的。而且就在上周,瑞普能源還傳出了最早于今年香港上市的消息,且正在考慮上市前的資金籌集。
有知情人士透露,瑞浦能源正在從新老投資者中籌集約30億元的資金,以尋求300億元(合47億美元)的估值。而在本次籌資完成后,瑞浦能源便有可能赴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(IPO)。
縱觀產業鏈,下游危機乍現
一方面,資本的蜂擁而至,為動力電池企業們的技術創新、產能擴充等提供了保障。但另一方面,整個產業鏈的健康運行,又怎么可能僅依靠資本就可以實現。
在此時疫情四處開花的背景下,動力電池產業鏈迎來了一次艱難“大考”。
首當其沖的是“產能過?!钡膯栴}。
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: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3000GWh,而電池出貨量2025年預計會在1200GWh左右,產能會出現大幅過剩。
著眼現在,剛剛過去的3月份,國內動力電池的產量共計39.2GWh,同比增長247.3%,環比增長23.3%。而且不管是弱勢的三元電池,還是廣受車企追捧的磷酸鐵鋰電池,都實現了大幅度的產量增長。
如此情況下,動力電池企業們卻還是要“哭訴”一聲:受原材料上漲影響,電池要漲價。盡管事實就是如此,但現在的問題是,當動力電池供過于求的時候,價格又怎么還會上升呢?
講道理,市場最基本的關系便是供需關系,當供大于求的時候,動力電池的價格就會受到市場的調節。而且第二個問題,說是產業鏈下游的危機乍現,其實也可以當作是動力電池需求側的問題暴露了出來。
就目前的情況來看,產能過剩的趨勢逐漸顯現,盡管因原材料價格上漲,動力電池的成本也連帶著有所上升。但另一方面,車企的需求,卻也有可能因為疫情的原因,變得羸弱起來。
以蔚來為例,受疫情影響,其零部件都很難湊齊,不得已之下只好停止了整車的生產,整車都難以交付,電池廠商的訂單還會多嗎?
于車企而言,Q2季度的整車生產因為疫情,不確定性劇增。而且需要明確的是,受“妖鎳”事件影響,各種上游原材料的價格都大幅增長,Q2季度的這批電池,其成本可是要高出許多。
于消費者而言,本季度購車不僅要接受“官方加價”,也是要隨時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,比如長時間難以交付等。
如此邏輯推導下,假如消費者們的購車愿望不怎么強烈,相應情緒反饋到車企、動力電池的產業鏈上,還會有更多的電池訂單和裝車量出現嗎?
不難發現,此時的動力電池企業似乎正處于一種弱勢的狀態——既需要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意愿百依百順,還要照顧到各大車企們的情緒。
然而兩頭受氣的他們,卻又不敢放松絲毫,唯恐被其它友商搶走了這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。
但另外的角度,誰又會去懷念動力電池“綁架”車企,“綁架”整個行業的時候呢?
市場規律、車企,甚至是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們,都在給電池廠商施加壓力。只不過這種有意、無意的做法,能夠換取到的局面未知,亦或者會催生另外一個強勢的群體出現。
但可以確定的是,這次動力電池企業所遭遇的危機,并不會那么簡單結束;甚至那些長時間積壓的矛盾,一觸即發。
版權聲明:本文來源于汽車公社 張之棟,如涉及版權問題,敬請原作者原諒,并聯系微信somahelper進行處理。